青未了(16)/ 蓬莱阁楹联匾额解读(四)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0:23 点击次数:118
看到一段话:“蓬莱阁虽迭遭兵燹,其匾联、门窗及各种设备,还能依旧存在。自国民党(1947年冬天)盘踞蓬城,阁上驻扎军队,任意作践,不知护惜。匾联、门窗俱变为燃料,或作掩蔽洞,不堪入目。国民党不久逃窜,名闻全国之古迹,又归人民掌握,经数次重修,略复旧观。”觉得古人留存的文字被后人不加珍惜,很是痛心。
图片
碧海清风:四字题刻,出自清代书法家、金石学家铁保之手。 铁保(1752—1824),满洲正黄旗人,姓觉罗氏,后改董鄂氏,字冶亭,号梅庵,是清代乾嘉时期的书法大家,与成亲王永瑆、刘墉、翁方纲并称“乾隆四家”。其书法苍劲浑厚,尤擅行楷。“碧海清风”四字笔力雄健,与蓬莱阁的山海气象相得益彰,既道出了此地的仙风海韵,又暗含对清廉刚正品格的颂扬,恰与戚继光等历史名臣的精神相呼应。 这一题刻至今仍存于蓬莱阁景区内,游人登临远眺碧波万顷、清风徐来之时,既可领略自然之壮阔,亦能感受人文之隽永。图片
寰海镜清:四字意为“四海安宁,天下太平”,既契合蓬莱阁临海而立的地理特征,又暗喻政治清明、海疆安靖的理想境界。 “寰海镜清”为清代山东巡抚托浑布于道光十六年(1836年)题写。 托浑布(?—1841年),满洲正蓝旗人,曾任山东巡抚,在任期间重视海防,并主持修缮蓬莱阁等古迹。该石刻至今仍存于蓬莱阁景区内,是清代官员重视海疆治理与文化建设的见证之一。我们登阁远眺时,既可赏山海胜景,亦可品读历史余韵。图片
海不扬波:希望大海平静,没有波涛汹涌,象征着海疆安宁、太平盛世。1860年,山东巡抚托浑部来登州兼办海防时题写。甲午中日战争时,日军炮弹打来,炮弹从“不”字上穿墙而过,恰恰就把大半个“不”字打飞,难道这是对晚清海防的莫大讽刺与侮辱?现在的补丁仍然清晰可见。图片
图片
匾额“沐日浴月”是指“受日月光华的润泽”之意。1981年冬,当代著名书法家聂成文先生游览蓬莱阁时,应蓬莱阁负责人的邀请,为蓬莱阁主阁题写,点画精严,结字稳健,气息高古。
欧阳中石题写的楹联:
常称香港通海客;且看蓬莱会神仙。
上联以香港为引,突出其"通海客"的开放气质;下联回归蓬莱本土,以"会神仙"呼应蓬莱作为"仙境"的传统文化意象,形成跨地域的巧妙对比。
"海客"既指航海者,也暗含"海外来客"之意;"神仙"直指蓬莱的八仙传说、海上仙山典故,凸显道教文化与海洋文明的交融。
"常称"与"且看"形成递进关系,从世俗的商贸港口(香港)到超脱的仙境(蓬莱),通过视角转换营造意境升华。
欧阳中石作为书法大家,此联笔墨浑厚而不失灵动,结体端庄中见洒脱,与蓬莱阁的古雅气象相得益彰。
图片
图片
仰观海市生楼阁;俯览大地出蓬莱。 这副楹联以蓬莱阁独特的“海市蜃楼”奇观和仙境文化为核心,通过俯仰之间的视角转换,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。上联呼应苏轼《海市诗》“东方云海空复空,群仙出没空明中”的科学观察,下联落脚到现实中的蓬莱阁,形成从幻象到实景的审美闭环,暗含“天人合一”的东方宇宙观。图片
澄碧轩:三字简洁而富有意境,既写景又寓情,体现了蓬莱阁作为“人间仙境”的独特气质。 “澄”:清澈、明净,既可形容水清,也可引申为心境澄明。“碧”:青绿色,常指碧海、碧空、碧树,象征自然之美。“轩”:古代指有窗的长廊或小室,也泛指雅致的建筑。三字组合,既描绘了此处碧海澄澈、环境清幽的景色,又暗含超然物外、心旷神怡的意境。蓬莱阁自古被视为“仙境”,而“澄碧”不仅写实景,也暗含道家“清静无为”的思想,契合蓬莱作为道教圣地的文化背景。图片
登阁成仙:四字直白而富有神话色彩,紧扣蓬莱“人间仙境”的主题,既是对游客的美好祝愿,也暗含蓬莱阁深厚的神仙文化底蕴。 登阁即可成仙,既夸张又浪漫,赋予游览过程一种仪式感和神秘色彩。蓬莱阁本身是真实的历史建筑,但“成仙”二字将其与神话关联,让游客在登临时产生“一步入仙境”的联想。匾额带有祝福意味,仿佛登阁者能暂别尘世烦扰,体验“神仙般”的自在逍遥。图片
吕祖殿柱联:劝群生尽孝尽忠瞬息间跃遍全区岂仅丹崖留胜迹;愿世人修福修善那时候皈依道果都来碧海谒师尊。
此联不仅适用于吕祖殿的宗教语境,也对游客有普世劝诫——倡导忠孝善行,呼应现代社会对传统美德的重视。
关注我,带您深度旅游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